思政課怎樣才能啟發同學們黨智慧人生,侵潤同學們黨心頭,有利于同學們黨全面性轉型,不是我這么多年來不停邏輯思維的話題,在教研實踐內容中我一起走過彎路,踩過坑,也有很多收貨。

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教學改革,內容為王。“馬工程”教材具備邏輯的嚴謹性、內容的全覆蓋性、學術的權威性等特點,我們在講授時絕不能事無巨細、照本宣科,必須高效地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統籌安排,詳略得當,青年學生成長需要為接口,開拓和發展教材內容,以重要觀點為主軸大開大合,既能放得開,把道理講深講透,又能收得住,避免偏離主軸。
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結合。以情感人,一方面是指教師對學生在情感上要有真情,態度上要有熱情,講解上要有激情。但是,以情感人的內涵遠不止于此,作為在思政課教學中“以情感人”更深刻的涵義,在于思想政治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解中要展現理論的情感與溫度。例如在講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內容時,不是簡單復述了這一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進一步分析了什么是“抽象物”?作為抽象物的自然屬性為什么不能作為人的本質?為此,我通過經典諜戰片《潛伏》引出“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講舊社會典妻現象)來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學生們體會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情感與溫度。
信息技術賦能,強化互動反思。我在學習通平臺建設了課程網站,并充分利用投票、搶答、隨堂練習等教學輔助功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課堂教學效果。師生深度互動避免了過分片面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性而忽略教學內容這個根本和關鍵,避免丟失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意識形態性,增強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性。青年學生注重個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單向灌輸中學生的興趣、見解難以體現和表達。只有在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中,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才得到充分的發揮,才真正被對方承認,并得到共同提高。
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思政課重要功能之一。只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大學生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解決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才能正確看待現實社會發展中碰到的問題與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問題的設計,譬如“躺平是否可恥”“范跑跑該不該跑”“遲到的正義是不是正義”“美德與幸福有關嗎——我們往往看到很多人缺德卻一生幸福,很多人有德卻一生不幸”。
扎實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從無到有、內容從粗糙到精細,形式從單一到多樣,譬如“明德解行立志 鑄就無悔青春”演講比賽、“紅色記憶”視頻大賽、進劇場、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提升了育人環境。
(我們系南京院校理念博士研究生,該校馬克思努力教育副傳授,曾獲“陳一丹新教研員臭街獎”,2021和明年夏季學期總結講堂教學評價語產品綜和評價語前10%新教研員。)